武漢全市25萬個探頭監(jiān)控 ——武漢全市25萬個探頭監(jiān)控
來源:數(shù)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merry2013 2013-05-02 06:13:39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lián)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行人在夜間
屬“不顯著物體”
4月29日傍晚,風雨交加,在東西湖柏泉農場,一司機將一女子撞成重傷后竟然駕車逃逸,將傷者留在狂風暴雨中。所幸另一位過路車主及時發(fā)現(xiàn),主動將傷者送往醫(yī)院,使其脫離生命危險。近20天來,我市已連發(fā)多起夜間致死或重傷交通事故。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每年約有60起疑難重大逃逸事故,其中八成發(fā)生在晚上,但由于市區(qū)有25萬個天眼,猶如天羅地網,類似案件的破案率已達100%。
近期三起夜間
致死或重傷事故回放
41歲的袁清蓮夫妻都是金銀湖柏泉街人。4月29號傍晚,袁女士冒著大雨從外返家,被一輛飛馳而過的黃色小轎車撞倒在地,肇事車竟然逃逸。另一輛小轎車經過現(xiàn)場,將袁女士送往東西湖人民醫(yī)院,袁女士恢復意識后清楚地描述了肇事車輛的外形特征,與送其就醫(yī)者的車輛不一樣。幫助袁女士的司機姓姚,當袁女士的丈夫掏錢要酬謝對方時,也被姚先生婉拒。
今年4月9日凌晨2點左右,在漢口后湖大道漢口花園小區(qū)三期附近,45歲的媒體人趙先生被一輛轎車撞倒身亡,司機駕車逃逸。交警調出事故周邊路口的高清錄像,并根據(jù)痕跡鑒定,在事故發(fā)生當天就將肇事逃逸司機抓獲歸案。
4月21日晚上8點前后,在武昌岳家嘴立交橋下橋處,61歲的環(huán)衛(wèi)工劉新貴在橋下作業(yè)時,被一輛的士撞倒,司機雖主動報警求助,但劉新貴還是因傷重不治身亡。
疑難重大逃逸事故
八成發(fā)生在夜間
昨天,記者就夜間交通事故的特點請教了市交管局肇事逃逸偵緝隊。負責解答的民警說,夜間事故相對白天事故來說,其傷害性更大,也更容易出現(xiàn)肇事者逃逸的情況。
據(jù)市交管局肇事逃逸偵緝隊統(tǒng)計,每年武漢市大約會發(fā)生60起疑難重大的逃逸事故,其中八成以上的事故都發(fā)生在晚上,一般這類交通事故都會致人重傷或死亡,且均為車撞人,車撞自行車或電動車,極少有汽車與汽車相撞后致人重傷或死亡逃逸的案例。這些事故明顯呈現(xiàn)出了“強弱相撞”的特點,行人、自行車、電動車在事故中是明顯的弱勢方。一旦肇事者逃逸,偵緝隊可調取遍布全市的25萬個監(jiān)控探頭搜尋。近4年來,車禍逃逸案件的破案率已提升到100%。
無牌車撞人逃逸
也能抓到真兇
去年4月2日凌晨,漢口黃孝河路與解放公園路交會處,一輛黑色現(xiàn)代圣達菲越野車在越線超車時,將一輛過馬路的電動車撞飛,電動車騎手重傷。事發(fā)后,越野車逃逸。
接案后,交警調取肇事車輛逃逸方向沿途的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肇事車輛沒有掛牌,沿途道路上有兩輛類似型號的車,這給破案帶來極大的難度。破案人員“逆向”調取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肇事車輛在長江日報路蓮花里附近曾停留過。當時還有一名男子與該車司機講過話,似乎認識,這名男子隨后坐進了一輛黑色轎車。
民警又通過監(jiān)控追蹤該黑色轎車的蹤跡,從一個高清監(jiān)控頭中找到該車的牌號,通過這輛“關鍵轎車”找到肇事越野車。民警說:“我們去抓人的時候,肇事司機把車送到4S店修好了,他以為自己的車子無牌,又消滅了痕跡就抓不到他了,但他錯了!”
“麻木”撞死人
也休想逃逸
最典型的一個案例發(fā)生在去年4月22日凌晨,在武昌白沙洲大道上,一輛自行車與一輛麻木對撞,事故導致自行車主死亡。
因事發(fā)時沒有目擊者,白沙洲大道仍處于施工收尾階段,監(jiān)控設備安裝有限,加上麻木沒有懸掛牌照無法核對資料,這一系列因素使得麻木車主自信警察找不到他,他迅速地選擇了逃逸。
這起案件最終是怎么破獲的呢?民警說,高懸全市的25萬個天眼起到了關鍵作用,一個天眼從側面錄下了事故發(fā)生時的情況,雖然錄像很模糊,但能看清麻木車的特征。
依據(jù)相關特征和麻木車當時的行駛方向,辦案民警判斷,肇事車輛很可能就是給白沙洲大市場運貨的。民警通過便衣走訪白沙洲大市場,果然發(fā)現(xiàn)肇事車輛。
夜間事故
“致命時間”更長
連日來,記者就“白天車禍造成的傷亡嚴重,還是夜間車禍造成的傷亡嚴重?”對10多位司機進行了調查,居然得出了一致結論:肯定是晚上。
那么,這些直觀的感覺是否正確呢?市交管局事故處程志強科長就夜間行車的特點進行了技術分析,解釋了夜間事故傷亡更重的原因。
司機對突發(fā)事件的反應時間約為0.75秒,再加上人踩剎車時還有一個下腳行程,這兩個時間相加大概就要花去近1秒鐘,這期間車子處于無制動、無減速狀態(tài),這時車子與人發(fā)生撞擊,所產生的傷害是最大的,這短短的1秒鐘就是事故中的“致命時間”。
夜間,人的反應速度還要受照明、困乏等因素影響,這個“致命時間”還會延長,最長會達到1.2秒左右,這個“致命時間”所對應的“致命距離”也就更長(詳見下表),這也就是為什么夜間事故所造成的傷害程度和死亡率較白天更高的原因。
碰到“燈前盲”時
最易出事
程科長介紹,目前我國司機在夜間行車時有很多不良習慣,例如,隨意打遠光燈、報復性使用遠光燈等,這樣易造成被照車輛的司機出現(xiàn)“燈前盲”。
肇事逃逸偵緝隊的民警也很認同這一說法,并介紹了一起因“燈前盲”造成的事故:2011年7月的一天夜晚,一輛自行車從一個施工路口出現(xiàn),同時一輛渣土車也開了過來,而對向車道上出現(xiàn)了明顯的遠光燈閃爍,渣土車隨后就將自行車碾進了副駕駛一側的輪下。專家對司機給出的安全建議:司機應嚴格遵守市內的限速要求,按照道路標志標線行駛,遭遇“燈前盲”時,應及時減慢車速。
程科長還介紹,在夜間,特別是在雨夜和照明條件不好的時候,行人在道路上屬于“不顯著物體”,其能見度較之白天會下降四成甚至更多,因此被車撞到的幾率也大大提升。
例如,在上文所提及的3個逃逸案例中,第一起被撞的電動車就沒有打開“示寬燈”;第二起麻木與自行車對撞,雙方在行駛過程中也均沒有打燈警示;第三起渣土車與自行車相撞,自行車身上也沒有反光標識或警示燈。
程科長對行人給出的安全意見是:行人在燈照條件不佳、來往車輛行駛飛快的路上過馬路時,可拿出手機點亮屏幕,向來車方向舉手搖晃,最好走斑馬線并耐心等待綠燈亮起,盡量減少突然快速地穿越馬路。
僥幸心理:肇事時間和地點多是司機決定是否逃逸的最重要因素。一般來說,事發(fā)地點偏僻、時間較晚的,肇事者會認為沒有目擊者,從而鋌而走險;
恐慌心理:事故發(fā)生后,有肇事者的內心充滿著恐懼,害怕承擔巨額經濟賠償責任,從而選擇逃逸;
畏罪心理:肇事者害怕由于造成重大事故而受到法律追究,因而心理壓力增大,導致其當時心里第一想法就是盡快逃離事故現(xiàn)場。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