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學習方便了,學好是關鍵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追憶 2015-08-04 13:58:21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lián)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一位老師,一間教室,一群學生,這是傳統(tǒng)教育。一張“網”,成千上萬名學生在線,學校任你挑,老師任你選,這是智慧教育。
人數無上限,誰都可以學
互聯(lián)網本身就是一所開放的學校,沒有太高的門檻,卻能夠共享優(yōu)質的課程資源
相信很多人的學習經歷,就是到特定的某個學校去上課,有課本和課桌,有老師和同學,一個教室?guī)资畟€學生,最大也不過數百。而一款叫做“慕課”(MOOC)的智慧教育系統(tǒng),牽引了全球百萬量級的學習軍團,有頂尖的學校、知名的老師、最好的課程,你需要做的只有三件事:登錄網站、注冊賬號、選擇你喜歡的課程點擊即可,這些還都是免費的。
這就是智慧教育的魔力,教育與互聯(lián)網的融合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化學反應”。互聯(lián)網本身就是一所開放的學校,進入這所學校只需簡單的技術和低廉的經濟門檻,并不需要任何考試和資質的選拔。
“互聯(lián)網時代,無論你是什么教育背景、什么社會地位,你都可以去網站免費學習想學的名校名師課程。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都是這樣做的。 ”王俊畢業(yè)于阜陽師范學院,如今是阜陽一所高中的老師,他告訴記者說,他現在是邊教學邊學習,比在大學時學習還要方便。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原來要想聽哈佛大學教授的演講或講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你必須首先注冊進入哈佛大學,而你進入哈佛大學的門檻是如此之高。但是現在,‘慕課’系統(tǒng)也能聽到哈佛大學的課程,你只需要免費注冊就行。 ”王俊介紹說,只有把某一門課程上完了,最后參加考試獲得證書,才需要交少量的費用。
“未來教育很可能是定制化的,一些用人單位對應聘者除了看畢業(yè)院校之外,還會越來越看重是否上過一些優(yōu)秀的課程,比如幾門是哈佛什么課,幾門是麻省什么課,幾門是清華什么課。 ”有教育專家如是說。
時間無限制,隨時可以學
智慧教育中的“課”,不拘泥于學科與專業(yè)知識體系結構,而是以學習者的問題和興趣為核心,方便學、隨時學
專家表示,在如今的教育中,要求學習者都花40分鐘到1小時去看一堂課,顯然不太適合,這也就是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在網上流行的原因。智慧學習個性化程度非常高,傳統(tǒng)的“課”的概念已經有所改變,不一定非得規(guī)定固定的上課下課時間,甚至不再需要過于拘泥于學科與專業(yè)知識體系結構,而是以學習者的問題和興趣為核心,方便學、隨時學。
阜陽九中的劉晨同學說:“課堂上老師講的很多內容我都已經掌握了,而我想知道的老師卻沒有時間講,所以課下我就自己上網學習其他學校的同類課程,這樣我可以跳著聽課,只聽我不懂的地方。 ”很明顯,突破時間的限制并不簡單等于學習時間的增多,它還意味著學習的個性化解放。
智慧教育要做的就是這些,它可以以學生為核心,把學生的學習數據全部記錄下來,包括學生全時間鏈的行為和教學內容的記錄,這些數據來自于學生,能夠反映學生學習狀況。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解讀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實現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地點無要求,在哪都能學
在義務教育發(fā)展不均衡的現狀下,智慧教育的遠程、互動、共享等特性更具現實意義
設想一下這樣的畫面:在合肥一所小學的課堂上,老師正在給孩子們上課,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注意尊重學生們的每一點新發(fā)現,適時擴展教學面,舉一反三。同一時間,在皖南山村小學,在皖北鄉(xiāng)村小學,在一些師資力量缺乏的貧困小學里,成百上千的孩子們也在上課,只不過黑板變成了屏幕,但“站”在他們面前的依然是合肥那所小學的老師。
借助互聯(lián)網,這種遠程教學模式在技術上并不困難,發(fā)達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的師資差距和教學理念差距,一下子縮短了很多。智慧教育的魅力,在教育公平方面也大有可為。
這還只是實時教學,網上的教育資源也非常方便。合肥一中在2014年7月開通“智慧學院”網站,“不僅面向本校學生,智慧學院還面向全省、全國的高中學生開放,讓廣大農村、偏遠地區(qū)的學生也能有機會學習合肥一中的課程。 ”合肥一中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學生還可以修一中的學分,甚至拿一中的“畢業(yè)證書”。
眾所周知,地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校際之間在義務教育上的發(fā)展不均衡,成為各級政府亟待破解的難題。如今,互聯(lián)網給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法。
教育無定式,得看怎么教
教育行業(yè)應保持一份冷靜,尊重教育規(guī)律,提升智慧教育發(fā)展成效
盡管存在著諸多優(yōu)勢,但智慧教育的發(fā)展也非一帆風順。那是因為,在與傳統(tǒng)教育的結合中,互聯(lián)網與教育的融合顯得有些“急功近利”。
誠然,互聯(lián)網思維講究快速迭代、唯快不破,但教育是個慢活,互聯(lián)網規(guī)律并不一定總是適用。智慧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之間是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直至最終融合為一的關系,傳統(tǒng)教育不是一無是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仍然需要吸收傳統(tǒng)教育的精華,而不是另起爐灶。
專家分析認為,智慧教育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在互聯(lián)網與教育“親密接觸”的當下,學習者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以學有所長為目的;教育機構也應保持一份冷靜,牢記教育的本質和規(guī)律,讓智慧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