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主流面板商OLED產業(yè)布局及產線一覽表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唐人 2016-07-19 08:39:02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OLED,掛著“第三代顯示技術”的榮耀光環(huán),的確,我們無法否認其在色域、廣度、色域等多方面表現出的完美優(yōu)勢!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一長期被SMD、LGD熱捧在顯示領域寶座上的貴族,終于得以走向大眾化市場,乃至整個OLED產業(yè)形成了“日韓企業(yè)引導、臺企隨后、國內企業(yè)追趕”重蹈LCD之路的局面!
對于OLED產業(yè)來說,市場推廣最為厲害的當屬日韓企業(yè),尤其是韓國企業(yè),一方面,LCD產業(yè)利潤空間越發(fā)降低,其與國內企業(yè)之間的技術優(yōu)勢幾乎可以忽略,此時它們需要在一個新的領域繼續(xù)拉開與國內企業(yè)之間的差距,此時的OLED正中其懷!另一方面,新的應用場景的誕生,需要更加完美的顯示來支持,而OLED其優(yōu)勢使得其的確足以擔此重任。此外,新興產業(yè)OLED正在快速走向市場,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韓國三星、LGD等企業(yè)的力推。正基于LCD市場現狀、市場需求及OLED產業(yè)的告訴發(fā)展,除了日韓企業(yè)熱捧OLED以外,國內如京東方、維信諾、和輝光電、天馬、柔宇科技等紛紛加強在OLED產業(yè)的布局。
眾所周知,SMD/LGD等韓國企業(yè)一直在面板行業(yè)保持先驅的形象,這點值得日本、臺灣,以及大陸廠商借鑒。尤其是對于日本和臺灣面板商而言,日本及臺灣面板廠商也曾輝煌一時,但發(fā)展至今,與韓企相比明顯已經落后不少,據行業(yè)人士表示:“日本企業(yè)目前在面板行業(yè)的規(guī)劃很不明確,可以說十分模糊,臺灣企業(yè)同樣如此!”那么,目前韓國、日本、臺灣及大陸主要面板商在OLED產業(yè)的布局情況又如何呢?
韓企主導SMD/LGD各占一頭
韓國方面,主要以SMD及LGD為主,前者主要推中小尺寸的OLED面板,應用于智能手機及可穿戴設備等移動終端,而LGD則主要推大尺寸的OLED面板,主要應用在智能TV上。與SMD類似,國內面板商同樣推出的都是中小尺寸的OLED面板!
其中三星顯示在OLED方面主要有A1-A3三條產線,A1目前主要是一條實驗線,A2生產平面、柔性OLED面板,A3生產柔性OLED面板,據稱,A3工廠產能將從每月15000片基板,提升至30000片。L6-L8生產液晶面板,L6主要生產IT產品商用面板,L7/L8生產電視面板,其中L7產線計劃出售部分液晶生產設備,并改建為生產OLED面板。近期三星決定投資3.25億美元提升A3產線柔性OLED生產線產能,以應對日益增長的OLED面板需求,此外,三星顯示還在湯井建立了一條大尺寸的8.5代OLED試驗線。
近來,更是傳聞三星顯示為保證OLED業(yè)務豐厚的利潤,與已經無法獲利的LCD業(yè)務分割,將OLED業(yè)務拆分出來!并且在為全面推出LCD業(yè)務做準備。截至目前,三星顯示已建成投產1條4.5代AMOELD量產線,5.5代AMOLED量產線2條,8.5代AMOLED試驗線1條,此外,其正在建設或打算投建1條8.5代AMOELD量產線以及1條6代柔性AMOLED產線。
而LGD也擁有4.5代OLED產線、6代柔性OLED產線、8.5代OLED產線等總共四代產線,據LGD表示,增設的8.5代OLED電視面板生產線(基板尺寸2200㎜×2500㎜)將設于韓國坡州P9工廠內,投資6.4億美元,采用WRGBOLED技術,月產能為2.6萬片(以投入玻璃基板為準)。此外,據LGD人士透露,預計從12月開始,正在興建中的坡州OLEDM2產線將正式開始運轉,產能將大幅提升4倍以上,未來計劃生產55寸、65寸與77寸等多樣化大型UHDOLED面板產品。LGD每月OLED面板產能有望達到3.4萬片,可望大幅提升LGDOLED電視的戰(zhàn)力。而LGD另一條新OLED產線生產基地選址在韓國歸尾市,每月可產出15000片OLED面板,最快2017上半年初投產。屆時,LGD的OLED產線數量將達到6條,除了這條6帶柔性OLED產線以外,還包括1條4.5代OLED量產線,1條8.5代OLED試驗線和3條8.5代OLED生產線。
對于LGD而言,其主要推的還是應用于智能TV方面的大尺寸OLED面板,據了解,在TVOLED方面,LGD是投入最大的企業(yè),換而言之,如果TVOLED短期內難以快速興起的話,那么LGD將會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
不過,據LGD銷售副總裁李延漢表示:“目前電視市場面臨三方面的挑戰(zhàn):首先全球電視市場處于飽和。Display從CRT發(fā)展到LCD,市場規(guī)模增加了15倍以上。但是最近幾年LCDTV市場已經飽和。2014-2020年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4%。需要新的發(fā)展動力。其次在價格方面,以大尺寸為例,電視價格下降的速度非???。面板收益幾乎達到零,有虧損的風險。其三,隨著IOT時代到來,Display將成為DOT時代。未來顯示產品除了完美的畫質以外,還需要柔性、透明、折疊、可穿戴等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只有OLED可以滿足這種要求。市場跟消費者都要求新的顯示設備推出。”想必這也是OLED力推OLEDTV的一大原因!
日本臺灣緊跟但產業(yè)規(guī)劃不夠明朗
日本在OLED面板側主要以JDI和JOLED為主,其中JDI主要致力于中小型OLED面板,5月份還和日本半導體能源研究所簽署技術開發(fā)協議,雙方就OLED展開技術合作,值得一提的是,JDI的LCD和OLED背板均使用LTPS技術。此外,其在石川投建了一條4.5代的OLED試驗線,并在茂原和白山分別投建了一條6代OLED量產生產線。JOLED同樣主要致力于中小屏柔性OLED,JOLED由索尼、松下及日本JDI、產業(yè)革新機構共同出資籌建,其中日本產業(yè)革新機構占75%股份主導經營,為整合提供支持;JDI占15%股份,提供業(yè)務及開發(fā)支援;索尼和松下分別占5%的股份,主要提綱人才、知識產權、技術及開發(fā)設備、專利轉讓等。有意思的是,JOLED將采用“印刷式”量產技術,而當初索尼在采用“印刷式”量產技術生產11寸TVOLED的時候曾遭遇過失敗!前不久,更是傳聞JDI計劃與JOLED兩者合并,因為JDI在OLED方面,不僅僅面臨著技術難題,同樣還面臨著資金難題,因此,兩者合并存在合理性!
夏普在與鴻海達成“鴻夏戀”之后,同樣在OLED領域大力投資,據稱其投資了2000億日元打造OLED生產線,包括一條G4.5中試線,預計要到2017年第三季度才能開始生產,還有一條G6中試線,預計到2018年第二季度才能生產,此外,其一條G6量產生產線要等到2019年第二季度才能生產,屆時,產能可以達到50K/M!此外,據說群創(chuàng)也將新建一條6代LTPS產線,其中部分產能將用于生產OLED面板!
大陸墊后奮勇直追產業(yè)落地需多方同時把關
大陸方面,目前在OLED產業(yè)力推的同樣是以小尺寸為主,包括京東方、維信諾、天馬、和輝光電、柔宇科技等。其中京東方目前有兩條OLED生產線,一條OLED試驗線。據京東方項目總經理常程介紹:“在OLED方面,京東方目前主要有鄂爾多斯5.5代OLED產線以及成都的一條六代OLED產線,此外在北京還有一條G2.5試驗線。其中鄂爾多斯G5.5剛性OLED已經能實現小批量的量產,成都的G6柔性OELD產線目前在建設當中;而在技術方面,京東方兩種技術都有,一種是采用蒸鍍白光+CF的方式,搭載Oxide背板;另一種蒸鍍RGB,搭載LTPS背板。”
維信諾是國內最早做OLED(PMOLED)的企業(yè)之一,與國顯光電屬于同一集團旗下兩個子公司,但是在2015年與國顯光電重組合并。早期維信諾在PMOLED領域的成就相當可觀,但是PMOLED只是在小尺寸領域,LCD過度到AMOLED期間的一種過渡品;產線方面,維信諾有一條OLED中試線、一條AMOLED中試線及一條5.5代AMOLED生產線。前不久,由國顯光電運營的一條6代AMOLED生產線也在河北動工組建,據稱建成后月產能達到30K!上海地區(qū)則主要以和輝光電及天馬為主,和輝光電在上海的一條4.5代AMOLED生產線已經能實現量產,天馬在上海有一條5.5代剛性OLED生產線,此外,其在武漢還新建了一條6代OLED生產線!此外,黃星光電在武漢建立的一條LTPS產線也將有部分產能用于OLED生產,信利光電同樣也在惠州建立了一條4.5代、5.5代OLED生產線!
據國顯光電副總裁黃秀頎(原維信諾總經理)介紹,目前AMOLED技術路線較為清晰,在中小尺寸方面,采用“LTPS+FMM+像素/外部補償”的方式,而在大尺寸當面,則采用“Oxide+world/CF+外部補償”的方式。談及如何在OLED產業(yè)方面有效的落地,在其看來,需要從技術突破與創(chuàng)新、產業(yè)節(jié)奏把握、產業(yè)鏈打造等多方面入手。
首先是技術創(chuàng)新與挑戰(zhàn),主要可分為科學問題、技術問題、工程問題三大類,他指出:“科學問題層面,我們需要搞定OLED材料、性能,技術方面如何提高PPI。工程方面,OLED蒸鍍、色偏各方面問題。不同的技術問題、科學問題、工程問題,我們會碰到不同的相應的小的技術問題,這些技術問題都需要解決。這個過程中他們涉及內容都不一樣,對科學問題我們研究更多的是原理、材料。對技術問題我們要搞定的是設計問題、路線兼容等等。這些問題如果公司要解決的話,都需要提前去做。對于技術問題,我們需要在中試的時候做研發(fā)、突破,需要3-5年。而對于工程來講,需要解決很多量產問題,可能在技術量產要做的事情。”
此外,他還強調,由于OLED產業(yè)技術難度大、跨度廣,所以必須分階段攻堅克難。帶來的策略,需要企業(yè)從基礎研究、中試、量產提前布局,而且各個階段中做的事情不太一樣,需要有側重。每個環(huán)節(jié)由于企業(yè)都在做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所以要非常創(chuàng)新。此外,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考慮量產。如果沒有量產作為導向的話,前期做的工作到量產還是解決不了。最后,在中試和量產過程中必須要實際去嘗試,通過技術疊代才有機會進步?;蛟S從技術創(chuàng)新角度來講,能夠得出這樣的思考。
其次是產業(yè)節(jié)奏把握問題,他表示:“對一個產業(yè)來講,每個產業(yè)都會走這樣一個生命曲線,什么時候進入、什么時候退出或者什么時候轉型升級,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對這個產業(yè),這個節(jié)奏如何把握是一個很重要的要點。”例如十年前的PMOLED產業(yè),興起之初很多企業(yè)都在做,包括SMD和LGD,但是最終很多企業(yè)都選擇了放棄,其中SMD和LGD都將技術升級轉型到OLED產業(yè)階段。而維信諾是既做PMOLED又做AMOLED!
在OLED戰(zhàn)場開啟之初,SMD/LGD將充當主帥角色,然而盡管如此,SMD/LGD同樣也面臨著更大的市場壓力與挑戰(zhàn),SMD計劃全面推出LCD市場轉向中小OLED市場,而LGD則主要盤踞在大尺寸OLED市場;此外,對于大陸廠商而言,同樣面臨著OLED市場幾乎被壟斷的局面,中小尺寸難以拼過SMD,大尺寸又難以與LGD相搏!簡而言之,不管是SMD/LGD等領頭企業(yè),還是大陸等追趕企業(yè),在OLED方面均面臨著各自的困境!
評論comment